一位年届80岁的老人,每天精神矍铄地活跃在豫东城乡,为喜结连理的新人主持婚礼,担当司仪,为弘扬民俗婚礼文化奔波着、忙碌着。他,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民俗婚礼”的代表性传承人、“金牌司仪”——刘传英。
刘传英:传统婚庆礼仪的“活字典”(图)
来源: 河南日报农村版(郑州)
(原标题:刘传英:传统婚庆礼仪的“活字典”(图))
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民俗婚礼”代表性传承人刘传英
伊胜利文/图
一位年届80岁的老人,每天精神矍铄地活跃在豫东城乡,为喜结连理的新人主持婚礼,担当司仪,为弘扬民俗婚礼文化奔波着、忙碌着。他,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民俗婚礼”的代表性传承人、“金牌司仪”——刘传英。
守望传统弘扬婚俗文化
提起刘传英老先生,在开封婚庆行业可谓无人不晓。他从事婚庆主持行业近50年,主持过城乡大小婚庆活动3000多场次。2006年荣获开封市首届司仪大赛“金牌司仪”称号,2009年荣获河南省婚庆行业唯一的“河南省民间文化家”称号,同年12月被定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民俗婚礼”的代表性传承人。
刘传英是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人,由于性格开朗,爱说爱笑,1966年开始学做司仪,1年后便单独主持婚礼。每到一地,他坚持多听、多想、多记,力求掌握各地婚礼文化的第一手资料,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到婚庆的礼仪和台词中,既符合民俗、民风、礼仪,又文明、新颖、典雅。在开封城乡广受赞誉。
多年来,刘传英执着于婚俗文化的研究、收集、整理和传承工作,为弘扬中华民族婚礼文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。按他的话说,就是与婚俗文化结下了“不解之缘”。他告诉记者,许多人对民俗婚礼里的常识不清楚或知之甚少,就是专业婚庆司仪能说出门道的人也不多,因此应该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,传承后世。他说,中华民族婚礼文化是一切婚礼仪式的“根”,是婚礼的“魂”,是无价之“宝”,有必要进行保护和传承。从事婚庆行业这么多年,他主要做了两件事:一是写书育人,二是授徒传承。他用实际行动保护并传承了民俗婚礼的发展,扩大了民俗婚礼在社会上的影响、效应,提高了民俗婚礼的社会地位。
刘传英把传统中式婚礼大致分为六个程序:纳彩(提亲)、问名(合婚)、纳吉(定亲)、纳征(送聘礼)、请期(择日)、亲迎(成亲)。在古代,新人结婚时,这六步礼仪不可或缺,现在虽没以前那么讲究了,但是也要遵循一定的流程。从业将近半个世纪,刘传英对传统婚礼的程序、步骤包括细节都如数家珍,样样精通。他主持的婚礼,出口成章,幽默可笑,既生动有趣,又互动感十足,被业内人士称为“电脑”和“活字典”。有一次,一名司仪在婚礼现场对新郎认干爹开锁的仪式礼仪不太懂,就打电话向刘传英求助,刘传英在电话中详细讲解了这一礼仪,解了这名司仪的燃眉之急。
与时俱进传承不忘创新
据史料记载,司仪行当已有数千年历史。到了宋朝才成为一个官职,专职负责皇宫、官府中重大活动和重要贵宾的接待,同时也是皇宫及官府中婚礼庆典的主持人;后来商贾富豪也纷纷效法,举办婚礼时请来司仪主持,煞是热闹。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,司仪已演变为负责结婚典礼全面事务的主持人。
刘传英认为,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习俗的传承与变迁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,司仪也要在传承民俗婚礼文化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,才能与时代接轨。去年他在祥符区袁坊乡尝试“导演”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。前半场是“传统”式,后半场是“浪漫”式,中西合璧,雅俗共赏,火爆的场面和温馨的氛围让新郎新娘和亲朋好友喜出望外,赢得广泛赞誉。2013年3月,刘传英还应邀与河南电视台《梨园春》主持人庞晓戈、《武林风》主持人郭晨冬共同展演民俗婚礼,受到现场观众和婚庆界的好评.
于刘传英主持婚庆经验丰富,知名度高,在他的言传身教下,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婚庆主持人队伍,共收徒80多个,其中女弟子20多个,遍及豫东地区,既有传统婚礼主持,又有浪漫婚礼司仪,目前都能独当一面,活跃在城市乡村。近年来,刘传英老先生还著书立说,出版有《中原婚庆司仪三十问》、《中原婚庆司仪宝典》、《司仪在婚礼中的旋律》三部专著,发表论文两篇,创作戏剧小品一部。
他的爱徒、“金牌司仪”赵庆告诉记者,刘老师心胸开朗,性格幽默,壮心不已,笔耕不辍,他愿在有生之年,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婚俗文化,为婚礼文化的创新、发展发扬光大,再作新贡献。